1998-08-02

與眾不同的訴求:伯恩斯坦光芒世紀全集 (音樂時代)

今年是伯恩斯坦(Leonard Berstein, 1918-1990)的八十歲冥誕,新力推出了《伯恩斯坦的光芒世紀》。裡面收錄了從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由伯恩斯坦留下的立體聲錄音。與一般指揮家的紀念性全集不同之處,在於曲目的選擇上。這套唱片的選曲,顯示了新力強烈的企圖心,大致上可分為兩部分(見附表)。傳統的曲目從巴洛克到現代音樂,包含了巴哈到雷斯比基。第二部分完全是美國現代曲目,涵蓋了當代最有名的幾位美國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Ives, 1874-1954)、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蓋西文(Geroge Gershwin, 1898-1937)、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 1910-1992)……還有伯恩斯坦自己的作品。

身唯一個常引起爭議的人物(包括他的性傾向在內),這套全集給人的整體感覺相當曖昧混沌。除了大量的現代曲目給人很難進入狀況的感覺,伯恩斯坦時而令人皺眉、時而眼睛為之一亮的詮釋,很容易帶給聽者一個迷迷糊胡的感覺。和紐約愛樂合作,1962年在曼哈頓中心錄製的《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絕對是這套唱片中最亮眼的演出!被舒曼比喻作「夾在兩個北歐大漢中間,一個纖細的希臘女郎」的第四號交響曲,在伯恩斯坦手中呈現了令人喝采的活力。整齊劃一、充沛著高能量的低音大提琴和大提琴部在破題第一樂章就展現了令人激賞的推力,推著整個樂團做出火花四濺的行進。整個演出在低音部分外搶眼的演出中,呈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風貌……

如果說同性戀大多比較敏感的話,也許能解釋伯恩斯坦的馬勒為何能隔著一道大西洋與卡拉揚、華爾特的馬勒演奏分亭抗禮!相對於伯恩斯坦一向「水裡來火裡去」的煽情演出,1963年於愛樂廳錄下的這份《第五號交響曲》令人稍稍訝異的並未把精力放在煽動聽者的情緒。有別於卡拉揚手中極盡華美之能事的馬勒,伯恩斯坦掌握了較為纖細的情緒。最醉人的第四樂章非常慢的稍慢板是重頭戲,弦樂的低吟,豎琴的迴響,不需要電影畫面,輕輕閉上眼睛,彷彿就聽得到海浪的聲音……

引人爭議的是韓德爾的《彌賽亞》。伯恩斯坦採用了維多利亞時期由Ebenezer Prout(1835-1909)所修訂的二冊版,順序和我們所習慣的《彌賽亞》截然不同。我們習慣的三個部分版本的《彌賽亞》,在這裡被改成了兩個部分:《Christmas Session》和《Easter Session》;較小的樂團編制和使用變化聲調演唱的較大型合唱團;數字低音部分採用大鍵琴和管風琴作即興的對位的這個部分並沒有被伯恩斯坦沒被採用,不過以上種種已經夠讓張錄音成為和伯恩斯坦那張《悲愴》一樣具高度爭議性的錄音了。

也許《藍色狂想曲》才是最適合「大家的」伯恩斯坦形象的曲子。一邊聽著狂放不羈的鋼琴獨奏,我腦海中福起一片景象:大師身著白色禮服,一隻手狂擊著鍵盤、另一隻手高高揚起指揮著也同樣深著白色禮服的樂團……

伯恩斯坦和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在1951年留下了柯普蘭《墨西哥沙龍》的單聲道錄音,充沛的活力克服了錄音效果穿透出來,值得一聽。交響曲是柯普蘭較難讓人了解的作品,他們充滿不和諧的和絃和不知道隨時會中斷的樂句,《管風琴交響曲》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伯恩斯坦和紐約愛樂做了相當大的動態對比,彰顯了一種不確定性。

艾伍士的交響曲大致上是緩慢的速度和平滑的旋律線、不帶壓迫性的強度和怪怪的和絃。《未答的問題》是首有濃厚冥想味道的小號協奏曲,擔任小號獨奏的William Vacchiano有相當內省的演出,小號的部分和弦樂表面上是沒有關係的,拍子不一樣,調性也不合,嚴重考驗指揮和演奏者的默契,也嚴重考驗聽者的耐性。

這份全集中還包括了三張伯恩斯坦自己的作品:《西城故事》、芭蕾舞曲《靈魂》、《彌撒》。《西城故事》作為一個著名音樂劇所享有的地位無庸置疑。但後兩者也許是最伯恩斯坦的伯恩斯坦,也是離『明星』最遠的伯恩斯坦。感覺的出來身為一個作曲家的伯恩斯坦和深為一個廣受大眾喜愛的指揮家的矛盾,尤其是近乎「褻瀆神靈」的《彌撒》,即使是在現代受到各樣聲光刺激的我們,仍不免為之動容。

在《伯恩斯坦光芒世紀》中,伯恩斯坦的多樣性有著相當完整的展現。對於那些他的追隨者而言,大師是二十世紀後半唯一堪與卡拉揚分亭抗禮的大師。對於那些沒有大美國情節的人而言,他那驚世駭俗的柴科夫斯基《悲愴交響曲》,註定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另類絕響。對於其他一般的大眾,特別那些長期能在二十世紀最可怕的大眾媒體——電視前感受他的主持能力和戲劇天份的人,伯恩斯坦是個「明星」。

「明星」這個字眼,也許是最不會引起爭議的形容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