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畫面在Nina Simone的歌聲中褪去,我幾乎可以想像那些抱著緬懷前作纖細觸感的觀眾們臉上共同出現的不自然表情。
我大抵是沒有這樣的包袱,因為是連著兩晚把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看完。但也許更因為如此,兩作中的差異對我來說更加的耐人尋味,而非僅是懷舊影迷或前衛影迷之間的論戰主題而已。
首先當然得先談談Before Sunrise。
我得承認在此作開始的數十分鐘內,我不是很確定我是否能把它看完,因為許多的段落實在太不俐落,太拖泥帶水。但是隨著兩位主角間若有似無的交流逐漸成形,在無聲的肢體互動——或說非互動——之間,相當有意思的味道逐漸散發出來。
我想Before Sunrise訴諸的對象絕非尋求浪漫感覺的愛情喜劇影迷們,雖然這樣的大眾必然也會為其鋪陳的劇情所吸引。但是我寧願相信Before Sunrise訴諸的對象是每個曾經為與尚未熟稔的情慾對象的心靈或肢體互動所困惑的朋友們。說的更明白點,所有習於好萊塢愛情電影對白模式,但卻隱隱約約發現自己生活中真正扣人心弦、以致多年後仍反覆想起的那些時刻,卻是那些左支右絀、欲與還休的時刻。雖然Before Sunrise遠非唯一著力刻畫這些混沌不明時刻的作品,但的確是美國電影中除了伍迪艾倫的電影以外,少見的細緻作品。
身為男性,我不由得不讚嘆導演對於男性情慾的表達方式,從在維也納電車上男主角幾度拉近卻又退開的距離,以及在唱片行試聽間那間斷的目光,直到沐浴在夕陽中的摩天輪車廂內那辭不達意的求愛(或求歡),很難想像同樣的導演也是《搖滾教室》這樣的電影的催生者。
相對地,女主角的性格構築就嫌薄弱了些,只透過從頭到尾不斷急迫地陳述自己對愛情和家庭的看來刻畫此一角色,雖然許多想法不失有趣,但是比起活靈活現的動物男主角來說,女主角的性格毋寧是較為鬆散而不一致的。
還好茱麗.蝶兒很美。
Before Sunrise最大的成功點在於,他真的讓人相信這樣短暫時間內培養出來的感情是可能的。
大抵所有的浪漫愛情電影,美國作品也好,歐洲作品也好,幕落時並不會讓人留下太多遺憾,因為潛意識中觀眾就知道這是fiction,是為了戲劇效果構築出來的劇情。
但是Before Sunrise透過連串的對白,對比無聲的肢體互動,漸漸吸引觀眾入竅,以至於連我這樣憤世嫉俗的懷疑論者,也忍不住迫不及待的還片並立刻租下Before Sunset。
伍迪.艾倫的作品也同樣充滿了大量的對話,穿插著導演自己的各種哲學觀,但是由於伍氏自己的悲觀主義和膽小性格,他的作品不論劇情為何總是以輕輕淡淡、不負責任地方式落幕,觀眾無所期待,也不會受傷。Before Sunrise雖然在許多方面很像伍迪.艾倫的電影,但卻有點莽撞地一肩扛起那個重擔:What if?
別誤會,這樣的課題雖然出現在很多電影中,也不少電影刻意留下這樣的問號,但是很少有作品可以像Before Sunrise這樣收尾的既豁達又計較、既灑脫又牽拖的了。
這大概也是為何相隔九年,導演再度推出Before Sunset的原因吧——大抵人都企望一個closure,雖然Before Sunset再度以耐人尋味的方式落幕,那個導演和觀眾所追求的closure已經部份達成——我們知道了男女主角到底有否依約見面、我們也知道了到底那一晚他們是否有做愛、更重要的我們知道了他們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對浪漫愛情的希望還活著。
可是這也卻構成Before Sunset敗筆之處。這樣的敗筆是如此顯而易見,以至於龜毛如我都不知道該不該說出來。簡而言之:沒有任何一部好的愛情電影是需要closure的,也就是任何企圖追加的說明,都只會造成反效果而已。
Such is Before Sunset...
九年過去,電影中的角色老了九歲,電影外的歲月也過了九年。茱麗.蝶兒不再是那個楚楚可憐的清純女大學生,而伊森.霍克的老婆也殺了一個叫做比爾的老頭。
太大太大的改變了,兩人的性情。
雖說若將續集打造成首集的氛圍只會招致更多的不滿與憤怒,但是這樣徹底的完全改造,真不知道該讚美導演對現實世界的深刻了解,還是該踹他一腳後罵他:「那你還拍這個續集幹麻?」
無疑的,Before Sunrise中許多觸動人心的對白來自於兩人對於現實的不妥協。一個老是覺得什麼事情都有問題的慘綠青年,一個對於太幸福感到無力的粉綠少女,還有什麼比兩個人突發的在維也納共同清醒地度過一晚更有趣的課題?
相較之下,Before Sunset不免就陷入動輒得咎的困境了。女主角不但入世,而且對愛情已不懷抱希望;男主角更糟糕,不但結婚了還事業有成——事情真是不能再糟糕了。
兼且,導演不知道是故意還是不小心地,讓兩人一碰面就沒來頭地不斷對話,囉哩叭嗦之程度連伍迪.艾倫電影中常見的自己的角色都得甘拜下風。也許導演是故意讓兩個主角用不斷的機智對話來掩蓋兩人久別重逢的緊張,想要營造一種真實感。但若非後來那段在箱型車中的情緒爆發讓觀眾覺得前面的絮聒言之成理,否則真讓人想拿紅酒杯砸螢光幕。
不過也許吧!也許自始自終導演自己心中就有完整的主角形象,而那樣的形象也許與我們欣賞Before Sunrise時構築出來的有一段差距。而Before Sunset不過是將那段差距明朗化罷了。
又或許是導演受不了寫實主義的誘惑,決定沒道理地把Before Sunrise中的非寫實成分一把燒光。
但是純粹從影迷的觀點來看,相信許多人都會有跟我一樣的感受:May the sun never have risen, let alone set.
p.s. 兩部作品唯一共同的敗筆是:茱麗.蝶兒的英文講得太好了,對白寫得太道地英文了,頓時褪去不少異國感,有時候甚至覺得不過是部在歐洲拍攝的美國電影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